八月十五月正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。自古以來,月餅作為闔家團圓歡聚的象徵,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
品。那麼,中秋節為何要吃月餅呢?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。
中秋吃月餅,和端午節吃粽子、元宵節吃元宵一樣,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。古往今來,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、團圓的象徵。每逢中秋,皓月當空,闔家
團圓,品餅賞月,其樂融融。
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,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最早形成時期,史籍中沒有十分確切的記錄,其實,月餅成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,是
有一個發展過程的。
最初,月餅是用來祭供月神的祭品。到了漢代,已經有蒸餅、胡餅、湯餅等點心,但那時並不是節日食品。每年中秋,人們都要用精緻的糕餅來祭供月神。祭供完畢後,全家人再將糕餅分吃,表示闔家團圓。
“月餅”作為一個專用名稱,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《夢粱錄》和週密的《武林舊事》。那時,它也只是一種普通的餅狀食品。
月餅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,始於明代。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,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。清代時,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,
不僅製作精美,品種也不斷增加。
中秋節民間家家吃月餅的習俗,與歷朝歷代逐漸盛行的賞月活動密不可分,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團圓。
民俗專家表示,隨著時代的演變,月餅的品種和花樣越來越豐富,製作工藝更新、風味更多,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傳統。
民 間 一 直 流 傳 着 多 個 與 中 秋 有 關 的 故 事 , 其 中 包 括 嫦 娥 奔 月 的 傳 說 , 以 及 漢 人 抗 元 起
義 的 歷 史
月餅的由來
說 到 中 秋 節 的 故 事 , 除 了 嫦 娥 奔 月 的 傳 說 , 還 有 一 段 抗 元 歷 史 , 道 出 月 餅 的 由 來. 元 末 , 漢 人 深 受 壓 迫, 紅 巾 軍 號 召 起 義 , 約 定 中 秋 節 以 贈 送 月 餅 為 名 , 互 通 消 息 , 在 餡 料 中 夾 入 紙 條 作 為 起 義 訊 號. 中 秋 月 圓 之 際, 紅 巾 軍 終 於 揭 竿 而 起, 結 束 了
蒙 古 人 的 統 治.
燈籠的由來
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, 廟宇中, 客廳裡, 處處都有燈籠.
仔細推算,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,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. 中國的燈籠,不僅是用以照明, 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, 吳敦厚說, 他以前做新娘燈(即宮燈)就代表婚禮喜慶;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;傘燈(字姓燈), 因「燈」與「丁」語音相同,意味著人丁興旺. 所以, 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, 懸掛在屋簷下和客廳中. 今天迎神賽會上, 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, 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.
不過, 燈籠最讓人遐思, 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.
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,唐開元年間, 為了慶祝國泰民安, 乃紮結花燈, 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, 象徵「彩龍兆祥, 民阜國強」, 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。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, 使得北平尚「燈市口」街道.民國後, 花燈之舉雖仍在, 但平淡了許多, 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, 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 但是燈籠的材料, 有的由紙, 竹子, 變成布 , 塑膠, 鐵線, 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.”傳統中寺廟是以黃色為主, 個人則以白底為主, 如今全亂了, 燈籠的大小, 顏色全以個人喜好變化, 無所謂一定的象徵意義啦”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